氢能产业政策大迸发:多地剑指千亿规模,万亿赛道风起云涌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曹恩惠 上海报道 地方氢能产业发展规划的氢能起最新一块拼图,由上海拼出。产业
6月20日,政策指千上海发布《上海市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2-2035年)》(下称《上海市氢能规划》),大迸地剑道风明确了2022年至2035年期间,发多该市氢能产业的亿规亿赛涌发展基础、总体要求、模万重点任务、氢能起空间布局和保障措施。产业
而在6月17日,政策指千成都市人民政府印发了《成都市优化能源结构促进城市绿色低碳发展行动方案》、大迸地剑道风《成都市优化能源结构促进城市绿色低碳发展政策措施的发多通知》。文件指出,亿规亿赛涌积极发展绿色氢能。模万构建“制储输用”全产业链,氢能起加快建设“绿氢之都”。
自去年以来,随着各省份“十四五”能源发展规划相继出炉,各地氢能产业发展的目标、方向和政策力度普遍受到外界关注。根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的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全国各地已有超过30个省市公布了氢能发展的相关政策文件,预示着这条万亿赛道已经在全国主要省份掀起波澜,成为各省份抢抓“双碳”机遇的重要抓手。
“2019年是我国氢能政策的一个重要时间点。”一位氢能企业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这一年国务院首次将“推动充电(加氢)等基础设施建设”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推动了后两年涉及氢能的多项政策的出台。
事实上,在政策常态化的背景之下,我国氢能产业发展已经进入快车道。但对于各省份而言,需因地制宜,结合当地条件培育本地化氢能产业链的竞争优势。
全国多地抛出千亿发展目标
在近两年来国家层面出台的有关能源领域发展的政策中,氢能成为常客。
例如,今年发布的《“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指出,新型储能和氢能有望规模化发展并带动能源系统形态根本性变革,构建新能源占比逐渐提高的新型电力系统蓄势待发,能源转型技术路线和发展模式趋于多元化。这进一步强调了在我国未来的能源体系中,氢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不可否认的是,从政策体系上来看,近些年来我国氢能产业的政策支持往往是自下而上的。即,地方性氢能政策的出台刺激着当地氢能产业的发展,并协同形成我国氢能产业向前进的欣欣向荣之势。这其中,以上海、深圳、山东等为代表的省市均提出了千亿级的产业发展目标。
《上海市氢能规划》指出,到2025年,产业创新能力总体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制储输用产业链关键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建设各类加氢站70座左右,培育5至10家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独角兽企业,建成3至5家国际一流的创新研发平台,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突破1万辆,氢能产业链产业规模突破1000亿元,在交通领域带动二氧化碳减排5至10万吨/年。
而到2035年,上海的氢能产业发展总体将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建成引领全国氢能产业发展的研发创新中心、关键核心装备与零部件制造检测中心,在交通、能源、工业等领域形成丰富多元的应用生态,建设海外氢能进口输运码头,布局东亚地区氢能贸易和交易中心,与长三角地区形成协同创新生态,基本建成国际一流的氢能科技创新高地、产业发展高地、多元示范应用高地。
从这两个阶段的目标可以看出,上海氢能产业最终的发展目标是形成国际影响力。而作为我国六大氢走廊之一“长三角氢走廊”的主心骨城市,上海的氢能产业势必承担着区域龙头的角色。因此,在《上海市氢能规划》中,加强开放协同合作成为重要的内容组成——打造上海氢能产业城市群,支撑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推动国际开放创新合作。
这其中,上海氢能产业示范城市群颇受关注:建立东西部技术创新、集成示范、氢能供应的长效合作机制,加速东西部地区燃料电池产业链协同升级;发挥好嘉兴、南通、淄博、苏州、及宁东能源化工基地等兄弟城市的资源优势,扩大氢能产业“朋友圈”。
上海的氢能专项发展规划在强调产值、技术等目标的同时,还强调了区域性产业集群的打造。而当前,尽管各地出台的氢能发展政策都有一定的差异,但在做大当地氢能产业链产值的方向上则不谋而合,而千亿级的目标更是屡见不鲜。
2021年12月,深圳发布《深圳市氢能产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提出到2025年,形成较为完备的氢能产业发展生态体系,建成氢能产业技术策源地、先进制造集聚高地、多场景应用示范基地,实现氢能商业化应用,氢能产业规模达到500亿元。而展望长期,到2035年,该市氢能产业规模达到2000亿元。
山东也是又一个明确提出千亿产业目标的省份。在去年发布的《山东省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中,该省表示,到2025年,加氢站数量达到100座,实现产值规模1000亿元。
政策催生资本密集奔向万亿赛道
不可否认的是,当前我国氢能产业发展的最大来自于政策。
在国家层面密集发布氢能产业相关政策的同时,各地方政府早已积极响应,纷纷出台氢能产业发展规划或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发展规划,并在各地的“十四五”能源发展规划中,几乎无一例外地有着氢能的一席之地。
根据的不完全统计,仅北京、河北、广东、河南、江苏、山东、上海及内蒙古等13个省份发布的燃料电池推广计划,到2025年合计推广的氢燃料电池车辆就超过10.1万辆,加氢站建设超过1100座,预计带动的氢能产业链产值突破万亿元。
与此同时,我国氢能产业顶层设计《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于今年3月份正式发布后,氢能利用及产业属性、定位等问题明晰,并进一步点燃了氢能产业的发展热情。
值得一提的是,在各地的氢能政策密集出台时,“氢走廊”成了一个频频出现的热词。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结合公开信息梳理发现,截至目前,国内至少有六大“氢走廊”项目已经形成规划,包括成渝“氢走廊”、浙江“氢走廊”、长三角“氢走廊”、广东粤湾“氢走廊”、长江“氢走廊”、山东半岛“氢动走廊”,覆盖地区的GDP占全国的近50%。
实际上,此次上海发布的《上海市氢能规划》再度强调了氢能产业区域性发展的重要性。政策加持之下,企业或将入驻地方形成氢能产业链发展集群。
目前,上海在氢能产业发展方面已取得一定进展。例如,嘉定的“氢能港”已引进50多个氢能源和汽车智能化产业项目,总投资超过100亿元;自贸区临港新片区已集聚多家氢能上下游企业,中石油等企业在该区注册了一批氢能产业链企业。
但需注意的是,目前,我国氢能产业处于发展初期,相较于国际先进水平,仍存在产业创新能力不强、技术装备水平不高、部分关键核心零部件和基础材料依赖进口等问题。
上述难题的攻克,一方面需要政策引导资本加大投资力度,扩大我国产能产业的发展规模;另一方面也需要全产业链目前发展核心,共同推动氢气终端成本下降。
与此同时,锂电池产业发展的“前车之鉴”也在时刻提醒着未来氢能产业发展避免走进误区:防范地方氢能产业发展出现“骗补”现象。
针对此前很多行业在发展之初存在门槛过低、无序竞争的情况,国家发展改革委高技术司副司长王翔表示,各地方在研究制定氢能产业发展规划和支持政策时,应充分考虑本地区发展基础和条件,统筹谋划、合理布局,不搞齐步走、一刀切。严禁盲目跟风、一哄而上,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避免造成基础设施和资源浪费,严禁以建设氢能项目名义“跑马圈地”,严禁在氢能产业规划制定、投资规模、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等方面相互攀比,推动氢能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责任编辑:综合)
-
来源:北京商报据“北京发布”消息,以“踔厉奋发,共向未来——变局下的经济发展与金融合作”为主题的2022论坛年会,将于11月21日-23日在北京金融街举行。北京商报记者获悉,本届论坛年会由北京市人民政 ...[详细]
-
撰文 | 吴先之 “立不住,躺不下”,自从新冠以来,携程就没有好过,充裕的现金流也不可能让其在短时间倒下。6月28日,携程发布2022年第一季度财报。数据显示,一季度营收41亿元,同比与同期持平。净利 ...[详细]
-
标普500指数在6月13日正式跌入熊市,引发了一场关于投资者是应该退场观望还是考虑逢低买入的辩论。遭受重创的股价对投资者来说可能很有吸引力,但投资研究所的分析师周二警告称,本轮熊市中的“市场技术损失” ...[详细]
-
小米影像战略升级暨小米 12S 新品发布会将在 7 月 4 日晚 19 点举行,届时将发布同徕卡联合打造的小米 12S 系列新机,官方昨天已经放出了此次发布会的邀请函,该邀请函也已抵达IT之家,一起来 ...[详细]
-
本报记者 杨 洁11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在2022年论坛年会上表示,“我国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的支持是比较有力的。”易纲表示,受疫情、外部冲击等超预期因素影响,今年以来我国经济面临一些挑战和下 ...[详细]
-
工信部联节〔2022〕76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发展改革委、财政厅局)、生态环境厅局)、国资委、市场监管局厅、委),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通信管理局, ...[详细]
-
这几天,英国首相约翰逊似乎有点“痴迷”俄罗斯总统普京。先是在G7领导人峰会上,约翰逊与美加法德等多国领导人寒暄时突然提议,“脱衣展示胸肌”,挑战普京的硬汉形象。峰会结束后接受媒体采访时,约翰逊又声称, ...[详细]
-
新浪科技讯 6月29日上午消息,速冻米面制品品牌‘乐肴居’获近亿元B轮融资,本轮由中粮集团、华润集团两家央企共同组建的良润基金独家投资。本轮所得资金将主要投入于人才培训培养储备、生产设备自动化改造、推 ...[详细]
-
战后崛起的新一代日本企业家身上,都有涩泽荣一的影子。涩泽喜谈儒学,引儒入商,提炼出孔子思想中“义”“利”关系的论述。稻盛和夫也是中国古典文化的爱好者,他在著作中好谈“心”,喜引孟子。涩泽荣一创办企业并 ...[详细]
-
财联社6月29日电,彭博指出,美国户用光伏的潜在市场巨大,可达454GW。美国符合安装条件的屋顶资源充裕,尽管并非所有符合安装条件的家庭均会最终选择安装屋顶户用光伏系统。到2030年,美国户用光伏累积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