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遥不可及!高盛:美联储将不得不上调通胀目标
2%遥不可及!可及:美联储将不得不上调通胀目标
来源:华尔街见闻 韩旭阳
高盛及多位经济学家认为,高盛尽管通胀水平似乎的美联确在按照美联储的目标逐步回落,但如果美联储执意朝着2%这一目标前进,不得不上标将带来巨大的调通经济风险,把通胀目标提高到3%甚至更高才是胀目最的。
经济衰退的可及后果太可怕,美联储“曲线救国”可能才是高盛最佳策略。
上周四,美联美国劳工部公布数据显示,不得不上标美国10月CPI同比上涨7.7%,调通较前值的胀目8.2%大幅回落,为1月份以来的可及最低水平;核心CPI同比上涨6.3%,也好于市场预期的高盛6.5%,较前值6.6%回落。美联
疲弱的通胀数据大大鼓舞了市场情绪,当日美股指数纷纷创下2020年4月以来的最大单日涨幅。分析指出,支撑美联储继续激进加息预期的基石是美国通胀,若通胀以比预期更快的速度下滑,美联储放缓加息步伐的空间将更大。
然而,这也引发了许多经济学家更长远的思考:通胀水平似乎的确在按照美联储的目标逐步回落,但如果美联储执意朝着2%这一目标前进,将带来巨大的经济风险——实际利率的不断上升将使经济遭受显著破坏,并使公共财政恶化,风险资产也面临巨大挑战。
基于此,高盛和多位经济学家认为,美联储非常有可能将通胀目标调整到3%甚至更高。好消息是,高盛也预计核心PCE通胀将逐步下降,从目前的5.1%降至明年年中的3.5%左右,到明年12月降至2.9%。
美联储将上调通胀目标
如果美联储执意要将通胀率降至2%,将付出巨大的代价。
高盛在最新的研报中指出,对于过去几个月市场一直争论不休的美国2023年的经济前景,10月核心通胀率的放缓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它降低了最不利的粘性通胀和胀(6-10%)的风险。
高盛认为,鉴于大多数人都认为通胀率不太可能快速下降到2%,从维持就业水平或公共债务可持续性的角度来说,将G10集团的通胀目标提高到3-4%的范围可能会更加理想。如果通胀率在6-10%的范围内保持粘性,2%的目标是不可能实现的。
高盛表示,因去全球化、投资不足、和制裁等因素,全球供给曲线目前已经向右平移,可能已经将定义潜在产出的通胀水平的供给曲线鞍点(临界点),从2%移动到3.5-5%的范围。
高盛表示,在这种情况下,将经济放缓至潜在水平无法满足2%的通胀目标。随着供给曲线在负产出缺口水平上趋平,将通胀率提高到2%的产出和社会成本将不成比例地增加,为通胀目标水平的修正提供了理由。
高盛指出了政策制定者面临的两难境地:要么保持通胀目标不变,经济和市场将遭受破坏;要么提高通胀目标,享受经济的短暂“黄金时代”。
基于实际利率水平,高盛认为,各国2023年的经济增长、通胀和财政前景将出现显著差异,这将取决于G10集团央行坚持或偏离2%的通胀目标。如果实际利率显著降低(即G10集团央行在2023年第一季度暂停加息),将会出现:
实际经济增长反弹;G10国家通胀率放缓至3.5-5.0%的范围;财政状况转好,衡量一国偿还债务能力的指标——公共债务与其GDP之比下降;股市反弹,美元疲软;信贷息差收窄,资本流向新兴市场资产。
如果实际利率持续上升(G10集团央行持续加息,直到核心通胀率显著回落至2%的目标水平):
实际经济增长在2023年上半年崩溃;通胀达到但也可能低于2%的目标,财政状况恶化,公共债务与GDP之比上升;
在这种环境下,风险资产面临的挑战将持续下去,直到政策转向以稳定经济衰退。
对比之下可以发现,如果美联储为了遏制通胀而使实际利率持续上升,对经济的破坏性是非常显著的。
通胀率2%=失业率6.5%?
事实上,高盛并不是喊出“美联储需要降低通胀目标”的第一个声音。
今年9月,在发表在媒体网站的一篇专栏文章中,美国白宫经济顾问委员会前主席 Jason Furman 通过总结三位经济学家的一篇论文指出,如果要将通胀水平降至2%,美国可能需要在两年内容忍近6.5%的高失业率。
这篇论文被称为是“2022年最可怕的经济学论文”。论文指出,劳动力市场仍然非常紧张,潜在的通胀率非常高并且可能会继续上升,而且需要数年的高失业率才能控制通胀。
具体来看,Furman 表示,如果失业率符合FOMC在6月份的预测中值,即失业率将上升至4.1%,那么到2025年底,通胀率仍将在4%左右;届时,要使通胀率降至美联储2%的目标,2023年和2024年的平均失业率需要达到6.5%左右。
目前美国的失业率为3.7%,假设美国劳动力适度增加,换算成绝对数字,到2024年6.5%的失业率意味着失业工人数量将达到1080万,比今天的600万激增80%。
Furman 认为,通胀率稳定在3%可能比稳定在2%更健康。因此,尽管对抗通胀应该是美联储目前的首要核心任务,但其应该在某个时候重新评估这场斗争中“胜利的意义”。
11月4日,TS Lombard 首席策略师 Steven Blitz 也在报告中指出,美联储已经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经济衰退,但这一切都不会改变其即将采取的行动。然而,对就业的冲击意味着,美联储的加息周期将面临巨大的调整,“我一直认为美联储最终会将通胀目标提高到3%”。鲍威尔无法像沃尔克那样,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保持高失业率和低经济增长率。
预计美国通胀率明年将大幅下降
另一方面,好消息是,高盛预计美国通胀率在明年将显著回落。
高盛经济学家 Jan Hatzius 等在周日发布的研报中表示,核心PCE通胀将逐步下降,从目前的5.1%降至明年年中的3.5%左右,到明年12月降至2.9%。
高盛的预测主要基于三个原因:
一是商品部门供应链短缺的缓解;二是住房通胀在重新开放后达到顶峰;三是劳动力市场持续再平衡推动工资增长放缓。
首先,高盛认为,供应链中断和航运拥堵在2022年将显著缓解,汽车和消费品库存已从极度低迷的水平反弹。半导体的供应改善尤其显著,汽车微芯片出货量目前比2019年高出42%——这已经促使二手车价格指数下降了5%,高盛预计到2023年还会下降15%。
另外,高盛预计新车价格也将开始下降——反映了芯片供应的增加,以及新车价格不再比二手车便宜。大宗商品价格下跌和美元走强,也将在更大范围内推动核心商品通胀走低。
高盛预计核心通胀下降的第二个原因是住房通胀将在明年春天见顶。美国租房市场的强劲需求已经引发了供应面的反应:100万套公寓正在营造中或获得许可,创下自1974年以来最高水平。高盛认为,因此出租房的空置率开始反弹,可能在明年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平。
第三个原因是工资增长放缓。高盛预计到2023年底,这将减轻服务业通胀的上行压力。劳动力市场的再平衡已经在降低工资增长,特别是在零售和休闲等就业差距大幅缩小的行业。高盛预计,到2023年底,工资同比增幅将下降1.5%至4%,有助于减缓劳动密集型服务业的通胀。
值得注意的是,高盛认为明年核心服务业通胀率只会温和下降,到明年12月仍将保持在4.4%的高位。这反映出,今年晚些时候住房通胀将有所放缓,但增速仍在上升,同时医疗保健通胀将全面上升,美国联邦医疗保险费用可能出现至少15年来的最大涨幅。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
(责任编辑:时尚)
-
交通运输部网站11月21日消息,近日,交通运输部办公厅印发《道路运输电子证照运行服务规范试行)》,具体内容如下。道路运输电子证照系统运行服务规范试行)第一章 总则第一条 为规范道路运输电子证照的应用服 ...[详细]
-
中新经纬10月11日电 上海市市场监管局网站消息,因在广告中谎称取得专利权,哈啰出行关联公司上海钧正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被罚款3万元。截图来源:上海市市场监管局网站天眼查APP数据显示,上海钧正网络科技有 ...[详细]
-
北京时间10日晚,美股周一早盘转跌,纳指创2020年9月以来盘中新低。投资者关注本周将公布的重要财报与通胀报告,希望据其判断美国经济状况及美联储的政策前景。市场关注紧张的地缘政治形势。道指跌93.66 ...[详细]
-
隆基绿能董事长钟宝申:全球单体最大、产能最高光伏电池生产基地投产
每经记者 张静 每经编辑 王可然 降本增效和技术创新是国内光伏产业发展的主题,光伏企业争相祭出更高效率的电池产品,提高转换效率仍将是光伏上下游产业链的主攻方向。企业供图作为全球规模最大的科技公司,SH ...[详细]
-
中证网讯记者 昝秀丽)北京证监局局长贾文勤11月22日在2022论坛年会上表示,北京证监局持续探索、总结资本市场金融科技创新试点经验,将亮点定位在符合资本市场业务创新发展方向、引领行业数字化转型、有助 ...[详细]
-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详细]
-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详细]
-
上海金融市场成交总额从2012年的528万亿元提高至2021年的2511万亿元
上证报中国证券网讯严曦梦 记者 宋薇萍)10月11日下午,上海举行“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党委专题系列第八场新闻发布会——金融专场。上海市金融工作党委书记信亚东介绍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 ...[详细]
-
近阶段,国内本土疫情呈现“点多、面广”的态势,部分省市疫情十分严峻,部分地区已连续20日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确诊病例超3位数,持续半月新增本土无症状感染者超4位数。据上海发布,流调显示,目前上海市本土阳性 ...[详细]
-
资料图/IC持续数月的全球新能源销冠之争,将特斯拉与推上擂台赛决胜局。10月9日晚间,特斯拉公布的9月销量数据显示,在中国创下月度交付最高纪录——8.3万辆。但是,比亚迪势头显然更猛,月销量已经冲过2 ...[详细]